最近因為比賽的一些事情,必須努力地去猜測對方在想什麼,對看動機這件事的體會又更深了.
直接舉個例子,假設一位指導教授今天看到自己的一個學生能力不錯,希望鍛鍊他獨當一面做研究的能力,
那他最直接的方法可能就是先放著這個學生不管,然後看看他會怎麼成長,
但是對學生來說,他最直覺的感覺可能是-啊老師怎麼都不理我?
=============================
第一種發展:不看老師動機
這個學生只覺得老師都不關心他,而且也不好意思或不想跟老師反映自己的不高興,
反而對老師有了一個不信任感,所以即使遇到真的需要尋求老師協助的情況,他也不願意去找老師.
最後就是諸多抱怨+自認倒楣,然後可能還會跟大家說老師的不好.
=============================
第二種發展:嘗試去看老師的動機
一開始學生也覺得老師不太關心他,但學生仔細去觀察老師,
發現老師不像是不關心學生的那種老師,
於是他再更深入思考為什麼老師會這麼做?
他想到另一種可能性,也許老師是故意要訓練他找到方向跟做研究的能力,
於是他開始練習自己做研究,而且漸漸地也發現,
當他遇到真的不會的問題時,去問老師都能獲得很詳盡的回答,
更證實了他對老師動機的“猜測”.
最後畢業時他不但讓自己獨立研究的能力成長,
也學習到去看別人動機的重要性,而不是看到某人做了某件事就急著認定想必是怎樣怎樣.
=============================
當然,那位指導教授的動機也可能是真的不想管,
但是你真正去看別人的動機才會有稍微深入一點的想法,
不然說真的,你只看表面怎麼分辨這個人是好心還是壞心?
再進階一點,如果你看得清楚別人的動機,甚至能從他講的話透漏的訊息進一步看出對方想要的利益是什麼,不能讓步的是什麼,你豈不是談判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