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ervation

馬祖東引島 – 魚多多小吃店

這次來馬祖玩,有很多好笑的事情,不過這一篇要說的故事沒有很好笑、反而算是有點慚愧。

故事發生在東引島 downtown 的魚多多小吃店,這家店不是很起眼,離我們住的安逸旅店也只有10公尺,看起來只是一間普通的小吃店(因為招牌就只寫小吃店啊),所以我們也只是想進去吃個粗飽而已。

IMG_3839.JPG

進去之後,自然就是先看一下菜單(可惡…忘記拍菜單),果然…魚還滿多的,但因為實在有太多種菜了,我們實在不太知道怎麼點,而且又想多吃一點馬祖當地的海產,所以我們就請老闆幫我們配 3000 的合菜。

於是老闆就開始配了,他一開始說有一道叫作”夢幻魚”的很好吃,但是會比較貴,問我們要不要,這時我感覺在場至少有 5/7 的人都覺得他應該是想推銷我們貴的魚,但想說既然都來了,所以就點了下去。接著他又幫我們配了幾道海鮮跟熱炒類的食物,但是配到約莫有10道之後,他說這樣可能會到4000多,又讓我們有點小小的懷疑他是不是故意要配貴的 (因為一開始就已經說希望幫我們配3000的菜了,而且4000多平均起來一道要400多也好像有點不對勁),這時候大家的語氣就不是很友善 (也不到沒禮貌喇我覺得,但就是有想要把一些菜取消、趕快點到3000出頭,結束點菜活動的感覺)。總之後來經過一番抉擇,還是點了一桌3800的。

IMG_3835

但是,隨著菜一道一道的上來(上面這些並不是全部喔,有好幾道已經被收走了),我們發現菜都超大盤(原本想說可能是跟我們一般吃的熱炒一樣小盤、所以才覺得平均一盤400很貴)、老闆推薦的夢幻魚也真的超好吃。我們才開始發現,原來…心靈被汙染的是我們啊…我們很直覺地用都市人的眼光來看待其他人,以為老闆是要推銷我們。

後來跟老闆聊了一下,發現原來是夢幻魚那一條就要1000左右,而且可以感覺到他的出發點比較像是想推薦我們好吃的料理,雖然缺點是會比較貴,但也會有比較深刻的印象。他還拿天下雜誌的報導給我們看,想不到魚多多居然這麼猛,只好趕忙多叫老闆幾聲大大。

最後,慚愧的我,還是跟老闆拍了一張照,並且立下承諾說回來要寫一篇推薦文,希望老闆,可以從看到這篇文章去吃的客人身上間接感受到我們的誠意 XD

IMG_3838

至於晚上去山猴叔叔的店,本來老闆娘想要關店、不太想理我們,但聽到我們是安逸旅店的客人,立馬叫我們坐下,讓老闆出來跟我們聊的故事,又是另一段佳話了XDD

(噢然後山猴叔叔的兒子居然是SBL球員宋宇軒!! 還好我偶爾還會看緯來體育新聞,因為山猴叔叔先問我有沒有打籃球,我說有之後他就立馬問我知不知道宋宇軒哈哈)

Advertisement
Observation

《Mr.Bartender》S2E01.人生有機會成本可以算嗎

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因為我們自身的不圓滿,不可避免地遇到重重阻礙,幸運的是,它們也不帶情感地點出我們自身的缺點,讓我們更看清楚自己。

我覺得這部影片有許多亮點,值得為它寫一篇文章記錄。

亮點一 – 女主角的側臉好正啊!

1.jpg

亮點二 – 2:20秒開始的音樂完全抓住我.

亮點三 – 轉折+Ending

看到9:42秒的時候,我本來還有點失望,覺得女主角下的一大串結論看不出啟發性,講到”被吃掉了”的時候實在覺得無趣。

不過下一秒謝祖武立馬看不下去出來打臉!而且就斷在這,讓人好想看下一集啊!!

1

亮點四 – 片尾

字跟人的感覺營造出特殊的立體感,而且燈光讚!

1.jpg

 

Observation

跟藝術的初次相遇?

今天到Asian Art Museum真的是很幸運,原本已經打算要離開,但突然被一個義工搭訕問說要不要聽當代藝術展的導覽(順便打個廣告,他說以前只有展傳統藝術,但博物館近幾年一直在購入當代作品,所以很新),想想時間也還夠,那就擁抱這個機會吧~結果一開始就幫助我稍微了解一個很重要的入門問題–到底要怎麼看當代藝術?

他提到,當代藝術跟傳統藝術的一個大差異在於,當代藝術家常常是帶著強烈的意圖(intention)在進行創作(但以前的藝術家就不是嗎?),而且很喜歡融入自己的生命經驗,所以作品中會有很多線索來呈現藝術家想要表達的事情。 就拿下面這張Third Time to Yellow Mountain來說,在聽導覽前的我眼中是完全看不出個所以然的XD

IMG_3482

但是懷抱著揣測藝術家動機的心情來看的話,就會從題目和表現形式中得到更多線索,例如為什麼他要將畫作命名為第三次到黃山?

將重點放在”三”的話,就讓我聯想到古人說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之所以要命名為第三次到黃山,也許是想表達見山又是山的境界,才進而創作出這幅畫。(但也許他根本沒想到這句話,根本我腦補XDD)

對我來說,我覺得第二次觀看之所以會見山不是山是源於對細節的迷戀,使得觀者不只有對山這個抽象層級的認知,而是更注意山裡面的細節,但是,隨著再一次的觀看,這些細節又重新構成了一座山。這也是為什麼這位藝術家可以用抽象的形式來表現黃山吧,因為對細節的通透理解使得他可以把每個細節的主要觀念抽象出來表示。

這種有趣的詮釋方式居然在這次的相會中巧妙地被激發出來,真的是很難預料。至於怎麼去欣賞這些色塊和結構等等,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哈哈= =

另外,我們後來也討論到craft跟art的差異,現場有一位女士提到一個觀點:”Art invites you to contemplate, to view, and to think about it. Craft, on the other hand, does not invite you to interact with it.”,這兩者之間的界線可以很清晰,也可以很模糊,跟製作者的動機有相當大的關係。

動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許多人的動機交織形成了這個世界現在的樣貌,也許我們該少看看表面,多看看動機。

Observation

矽谷見聞 – 分享使你更成功

昨天在San Jose跟ASES(台大的亞太青年創業社)認識的學長吃飯,其中聊到一件事情,就是在這邊有許多成功者都非常願意分享自己成功的秘訣,不會有藏私的風氣。

於是我就冒出了一個問題,到底是因為他們成功了才願意分享,還是因為他們願意分享所以變得成功?

在一般的華人社會中,比較常有的心態是自己要留一手,才不會被超越,所以就算成功了,也不是很願意完全分享自己的經驗(除非已經跟自己沒有可見的利害關係)。根據上述的情況,反過來想就會覺得矽谷的成功者應該不是成功之後才變得願意分享,因為如果他們在不成功前都不願意分享,那他們大概也不會一夕之間轉變、變得在成功之後就願意分享(因為通常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點定義所謂的成功,而且華人社會的不願意分享者就是一個例證)。

我們先假設矽谷的成功者是願意分享才變得成功,那接下來就可以想想他們怎麼變成功的,如果無法成立再說。我們先回到這些成功者還沒成功的時候,雖然他們這時還沒成功,他們也應該會具備一些好的特質跟知識,使得他們在未來能夠以這些資產為基礎成功。

也就是說,當他們可能在某些時機遇到一些人,他們會願意跟這些人分享自己所擁有的良好價值觀或知識,在分享的過程中,通常不會是單向的,接受的對象也一定會有一定程度的回饋(只是量多與少的差異),這些回饋可以幫助分享的人建立更完整的成功價值體系。而且,被分享者如果真心感謝,在看到適合分享者的機會時,也會很願意將資訊傳遞給分享者,我們可以很輕鬆地想像這種資訊的回饋能夠為分享者創造相當多的機會(尤其在矽谷這種地方,你幫助的人也不太會是一般人,他們能夠回過頭來給自己的幫助可能是相當大的,只是這麼功利的想法也許太過於現實)。

除此之外,分享者往往可以透過分享的過程感覺到對自己的肯定、增加自己的自信心,這使得分享者在未來能夠把握更大的機會而不會選擇退縮。

當然,我們應該合理地假設成功者本身就十分認真(讓分享者可以穩定地線性成長),所以在自己的認真之外,還多了這些額外的資訊和連接,其帶來的可能是非線性的成長。雖然分享也耗去部分自己認真的時間,但是只有自己認真努力所獲得的效益一定是不斷遞減的,那還不如將邊際效益極低的一些時間拿來提升自己額外的可能性,我覺得這是分享者更能成功的一個基本原因。

其實再仔細一想,分享就是一種長遠的利己行為,我覺得在這篇裡面的論述可以在這個例子中得到些許的印證。

P.S.昨天在跟學長姐吃飯前,跑去The Tech Museum晃了一下,本來也想去一下Tech Shop,可惜剛好遇到labor day放假所以沒開。

放一張Tech Shop的遠照

tech shop

Observation

矽谷見聞 – 提升社會的基本理論

今天早上到Cupertino的public library稍微地悠哉一下,因為有不少想法需要整理,一直吸收新資訊卻不思索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前幾天讀了一些,剛剛才讀完學長翻譯的如何創造財富,裡面有一段提到科技創新跟財富私有化的關聯性:

有很多文獻探討過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但很顯然有一個必要條件是:
人民必須要能夠自由和平地享受他們所創造的財富。
另一個證據是,如果一個國家嘗試要回歸到舊的模式所發生的事情,
例如1960年代的前蘇聯以及1970年代的大不列顛,
當他們把財富私有的動機奪走,科技的創新就開始停滯。

這件事情讓我想問的下一個問題是,利他主義到底是不是可行的?能不能讓社會上的更多人都更願意做利益他人的行為?

我覺得這件事情是可行的,我們所需要做的事情只是擴大人類對於利己的定義。舉例來說,我們在當學生的時候可能會幫忙解答同學在課業上的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常常可以因為對方的問題而學習得更加通透。再想長遠一點,今天只是剛好我們在這個方面可以幫助這位同學,但隨著時間進展,這位同學也會有自己的專業,也許他在這個專業上就可以幫助我們,除非你是神,不然你一定會有很多方面需要他人的協助。

除了以上比較直接的反饋之外,你因為幫助他人得到的敬重、使被幫助的他人也更願意幫助他人所造成的影響力,都是更無形的資產,也可能在某個恰當的時機兌現。換句話說,利他主義的實現可以透過眼光更長遠的利己主義來開始培養。

如果我們採取上面提到的觀點,就不會只把利己的定義限縮在自己能夠擁有許多金錢上面,也能夠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不過,我相信也有些人利他的出發動機是更加純粹而不求回報的,但直接要求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下的人民轉換到這種動機是不切實際的,必須由人民自己從有回饋的利他自行提升到無私的利他,因為我們無法逼迫別人去做自己不想要做的事。

P.S.從Cupertino public library的二樓看到的風景也相當漂亮

IMG_3276

Observation, Robotics

淺談台灣機器人產業與發展

今天應朋友之邀去他們社團舉辦的亞太菁英培訓營分享自己在機器人這個領域的一些觀察,我自己是把主題定為怎麼發展台灣的機器人產業,比較有明確的主軸。

雖然之前就有此意,但一直沒有完整梳理過自己的思緒,更不要說跟別人分享了。我覺得很幸運能有這次機會讓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整理成投影片,也是一個機會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與發展機器人產業,我覺得只要能多吸引到一兩個有熱情的人就非常值得了,因為他們還能夠再影響更多人。所以我把重點放在帶得走的思考脈絡而不是一堆知識,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把思考架構放在最前面,再用一個case study幫助大家運用這個思考架構,順便看懂Google driver-less car大概的定位在哪邊。另外也提供一個簡單的框架來看產業聚落應有的面貌。我在封面也特意強調”淺”這個字,是希望大家把我講的當一個再往上的跳板,因為這些都只是我現在的觀察(一個平常都只有做研究的人的粗淺觀察),還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

我在後面還是附上了一些圖片+數據來更清楚地呈現台灣的機器人聚落跟投資狀況,因為這些資料都有其參考價值,一起看有助於更具體地理解現狀,而不只是落於提供思考方法。這份投影片對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開始,希望看了投影片的人也可以接收到我的那份熱情XD

Observation

高等電腦視覺心得

這學期修高等電腦視覺我覺得是個不錯的選擇(雖然因為seminar衝到不能修VFX有點可惜),一方面是可以對整個電腦視覺領域重新go through一次,另一方面是笑話很紓壓(?)。

這學期修這門課的目標就是要讓自己對傳統電腦視覺的方法有完整的概念,因為做研究常會需要用到很多種方法的混搭,如果能有完整的基礎,之後做起研究才會順,總是需要的時候才學其實挺痛苦的。所以上課的時候我其實不太在意助教講得是不是夠深入,因為我的重點是要讓自己對這個領域有一次完整的overview。另外,我有事先掃過投影片來設定一些我希望自己這學期能夠學會的問題,所以如果助教有講到、或是他講到一些我沒先設定好但重要的觀念,我就會想辦法問清楚,所以我覺得上課的過程滿輕鬆愉快的,而且經過幾周,一周都可以學到幾個我覺得不錯的新觀念(包含把之前不太懂的重新想一次,突然就會了),算是很超值。

另外我覺得笑話也挺不錯的,有些笑話是很紓壓、有些可以開我眼界、讓我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有趣的東西,像是Zach King的特效就超酷的啊~讓我也很想在未來也學更多VFX和CG的東西(不過重點還是機器人的視覺啦)。

Observation

學著看別人的動機

最近因為比賽的一些事情,必須努力地去猜測對方在想什麼,對看動機這件事的體會又更深了.

直接舉個例子,假設一位指導教授今天看到自己的一個學生能力不錯,希望鍛鍊他獨當一面做研究的能力,

那他最直接的方法可能就是先放著這個學生不管,然後看看他會怎麼成長,

但是對學生來說,他最直覺的感覺可能是-啊老師怎麼都不理我?

=============================

第一種發展:不看老師動機

這個學生只覺得老師都不關心他,而且也不好意思或不想跟老師反映自己的不高興,

反而對老師有了一個不信任感,所以即使遇到真的需要尋求老師協助的情況,他也不願意去找老師.

最後就是諸多抱怨+自認倒楣,然後可能還會跟大家說老師的不好.

=============================

第二種發展:嘗試去看老師的動機

一開始學生也覺得老師不太關心他,但學生仔細去觀察老師,

發現老師不像是不關心學生的那種老師,

於是他再更深入思考為什麼老師會這麼做?

他想到另一種可能性,也許老師是故意要訓練他找到方向跟做研究的能力,

於是他開始練習自己做研究,而且漸漸地也發現,

當他遇到真的不會的問題時,去問老師都能獲得很詳盡的回答,

更證實了他對老師動機的“猜測”.

最後畢業時他不但讓自己獨立研究的能力成長,

也學習到去看別人動機的重要性,而不是看到某人做了某件事就急著認定想必是怎樣怎樣.

=============================

當然,那位指導教授的動機也可能是真的不想管,

但是你真正去看別人的動機才會有稍微深入一點的想法,

不然說真的,你只看表面怎麼分辨這個人是好心還是壞心?

再進階一點,如果你看得清楚別人的動機,甚至能從他講的話透漏的訊息進一步看出對方想要的利益是什麼,不能讓步的是什麼,你豈不是談判大師?

Observation, Robotics

機器人產業真的要起來了嗎?

今天看到一位朋友寫了一篇不錯的文章 – 《機械人將會搶了我們的工作?

這篇文章簡述了機器人產業的現況,我看了覺得還滿有趣的,因為我沒有從失業率的角度去看過機器人產業,雖說確實滿多人聽到機器人要起來第一反應都是機器人會不會搶走人類的工作。

=============================

以技術的角度出發,機器人產業要真正崛起有幾個關鍵技術要突破,

1.物體辨識(Object Recognition)

現今的物體辨識已經有相當多的演算法,有一篇好paper(2012的paper,整理了目前物體辨識的主要流程跟演算法)可以參考。

物體辨識簡單來說主要有兩個步驟,Segmentation跟Recognition。

Segmentation的功能是把畫面中一個個物體分開,以下圖中間來說,馬跟背景的樹是不同的物體,segmentation就是要把馬跟樹區分開來。

Segmentation

而Recognition就是要把切出來的那一坨物體(以上例而言就是那匹馬)辨識出是什麼東西。

但是目前的辨識離人類的辨識還差很多,應該說根本差遠了(不管是速度還是準確度,我們幾乎是瞬間就辨識出物體,根本神速,如果你有試著要實作辨識就知道人類有多強)。人類在做辨識的流程跟先做segmentation、再做recognition似乎有點不同,我們在做segmentation的途中,對這個物體有了基本的輪廓概念就已經在做辨識,假設我近距離看到一台筆電的螢幕,我大概就會先猜到它是一台筆電,然後我會調出筆電的相關知識,知道筆電要有鍵盤,於是我再往下一瞄看到有鍵盤之後,就確定這個東西是筆電了,也就是segmentation跟recognition是彼此相依的,我根本不需要切出整台筆電的形狀,然後再拿去跟物體模型比對,甚或是拿去機器學習一番。至於詳細演算法是什麼還不知道XDD

2.語意地圖(Semantic Map)

有了良好的物體辨識之後,在處理動態環境(也就是環境中物體位置會改變,如同真實世界)上的關鍵問題就被解決。當機器人辨識出物體之後,可以把這個物體存入自己的地圖中,就像是我們知道家裡的水杯擺在哪、衣服在哪、鞋子在哪等等(閉上眼睛想像一下你家環境,這就是語意地圖),如果沒有這個語意地圖,機器人幾乎不可能做到接收指令後就完成一項任務,也就是沒辦法做planning完成任務(想一想如果你接收到一個指令是”幫我拿一杯水”,但你不知道水在哪、不知道杯子在哪、不知道怎麼找水跟杯子有可能完成這項任務嗎?)。

當然語意地圖跟機器人的知識也息息相關,不過先不提。放一張語意地圖的示意圖。

semantic map示意圖

3.決策規劃(Planning)

有了語意地圖之後,機器人可以開始有規劃完成任務的能力,也就是可以開始做一些有用的事情(真正幫人類服務!)。例如口渴時可以叫機器人幫忙拿杯水、找不到東西時叫機器人幫忙找東西等等。但是做規畫需要極大量的知識,而前面都還沒發展起來,planning要發展得很完整略顯空虛。

4.認知架構(Cognitive Architecture)

這算是終極技術了,因為這個架構做到完美基本上就等同於人類的認知架構,也就像是科幻電影中那種可以像人類一樣思考的機器人。但是再做出這種機器人前大概要對人的認知架構有完全的了解。而這種東西就我所知還沒出現,不過依然有這篇不錯的paper可以參考(還有這個整理了世界上最頂尖的人工智慧project們的網站)。這項技術會帶出來的就是倫理問題了,以後應該會有比較多文章討論要怎麼面對像人類一般思考的機器人。

相信大家看得出來這幾項技術有很大的關聯性,物體辨識是建立出實用語意地圖的關鍵。而語意地圖是規劃完成任務的關鍵。不過認知架構超然於這些之上,認知架構如果發展得夠好,會提供其他技術一個堅實的基礎,可以把初始化的認知架構想像成剛出生的嬰兒擁有的認知,如果有了這個其他的怎麼會是問題?(可以教機器人,機器人可以自己探索世界,建構出自己的一套世界觀lol)

雖然列了這麼多技術,其實只要第一項物體辨識能有大突破,機器人的應用性就會比之前大非常多。舉例來說,我們只要有了強大的辨識技術,機器人就可以做垃圾分類,也就是全世界數以萬計的垃圾分類工作都可以交給機器人,而且在工廠內比較需要辨識的複雜工作(原本只能由人類做的)也可以被機器人取代。然後當這些應用潛力開始真正激發時,就會有更多資源投入形成正循環(不過未來的事誰也說不準,是吧?)。

=============================

P.S.我之前在Quora看過一個問題 – <What are currently the most exciting challenges in robotics?>,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Observation

學有點致用

今天剛好去寶藏巖晃了晃,看到一件作品的說明文字中敘述了”現代房屋好像把焦點放在買與賣的關係,而忽視了建築與人之間的關係”(印象不很深,原文可能不一樣)

讓我想起在修”你應該要知道的原住民文化”看過的雅美族文本。這個文本呈現雅美族新婚夫妻會新蓋一個有一門或兩門的家屋,然後隨著兩人的成長(經濟上或是社會地位上),會改建成三門。而當夫妻二人花了三年時間準備夠豐富的材料後,便可以改建成四門且新增工作房,舉行落成禮邀請全部落的人共襄盛舉。

這一種夫妻關係、家屋以及社會地位共同成長的文化讓建築物本身活了起來,也讓我想起自己成長過程陪伴在身邊的人、建築、物還有各種非具體形式的媒體(音樂、口頭禪等等)。

———————————————————

有天在宿舍吃飯時突然想到上”中共的政經社發展”時看到的影片,

於是就一邊吃飯一邊看了起來。

說實在滿有趣的,不過看的時候也許不能盡信,

九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 第一集 中国之谜 Part1

———————————————————

P.S.在寶藏巖看到一個生氣蓬勃的,都市酵母計畫